山西大同大学

报刊:《山西大同大学报》

版面新闻

  • 校报正青春

    摘要:校报正青春——写在校报出版300期之际王丽芹   也许是一场邂逅,但那些预先的安排,只不过恰到好处,与之相关的记忆并不惊艳; 也许是一次恋爱,但那些美丽的浪漫,只不过点到为止,与之相伴的日子并不矫情; 也许,这只是与她的第300次相遇,但这并不惊艳与矫情的谋面,却流淌着那么温暖的目光,从未间断; 也许,未来的日子里,她还会在你的记忆里出现,只不过那些留恋,早已发酵成风摇烛影洇红、独揽一窗明月…… 是的,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,总有那么一些美好,她与你不期而遇,又在不经意间,沉淀在你的生命里———她就是《大同大学报》,今天,是她与你的第300次见面。  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曲折与努力,才成长为今天的模样!   报纸既是新闻,又是信史。12年,300次合唱,《大同大学报》吟咏着大同大学每一段春天的芭蕾、初春的绽放、盛夏的热舞、金秋的花语、寒冬的罡风:从四校实质性合并,到各学院先后建立;从校园文化艺术节到山西省大运会;从本科教育合格评估到硕士授权单位获批;从校地合作到厅市共建;从省内高校排名连续三年不断上升,到高校校友影响力位列全国第八,到省“1331工程”六个启动项目的全覆盖……同大每一个进步的点滴,都是一个昂扬跃动的音符,谱写着同大人奋进的姿彩。12年风雨兼程,12载春华秋实,《大同大学报》留下300个坚实的足印,那铿锵的脚步,回响在澄澈辽阔的同大蓝里,回响在一届届从全国各地飞来又飞向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的梦想中。   广阔的平台给同大学子提供了施展拳脚大展宏图的腾挪空间,一批批同大报人从《大同大学报》宽大的怀抱中拔节孕穗、茁壮成长,奔赴各地新闻报道的前线,那翱翔的姿态,蕴藉着鹏程万里的搏击决心,冲霄而飞鸣!   作为校园主流媒体,校报迎接着太多期待的目光,也寄托着同大人对同大梦的渴望。这里是以铁肩共妙笔书写历史壮歌的前沿,是以激情与理性记录恢宏壮阔时代的殿堂!这里是新旧媒体共融互通有效整合的广阔平台,是信息内容生产手段不断创新的汇通“厨房”,是师生们逐梦的起点!   时代在变革,媒介在融合,因势而谋、应势而动、顺势而为,已成为同大报人不变的宗旨,未来可遇,未来可期!12岁,才不过是一个刚刚“圆锁”的少女,她青春健美的面庞,正散发着生命的光彩,风华正茂,热情奔放,挥斥方遒,意气昂扬!起步吗?已是走了很远;怀旧吗?历史绝尘向前。300次相遇,催生着同大人不竭前行的内生动力,迎着未来璀璨的曙光,让青春的烈焰不断升腾,在全媒体、融媒体、智媒体的熔炉中打出耀眼的铁花,讲出更多更美的同大故事,吸引更多热切关注的目光!到那时,再让喜悦的芬芳,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脸上,尽情绽放!   放眼春光正盛,翘首前路更美。张开双臂,拥抱这勃发的青春!

  • 贺信

    摘要:贺信

  • 传播同大声音书写时代华章

    摘要:传播同大声音书写时代华章——校报创刊300期回眸 2006年7月1日,花繁叶茂的盛夏热情似火,伴随着大同大学挂牌成立的昂扬脚步,《山西大同大学报》犹如一棵嫩芽破土而出,汲天地之灵气,凝日月之精华,得白登之沃壤,承御河之润滋,在古都学府里扎根成长。她初心不改,风雨兼程,砥砺前行,十余年的春华秋实传播着同大改革发展的强音,书写了同大转型创新的华章。 从第1期到第300期,近五千个日夜的笃行坚守,1200多个版面的耕耘播种,铸就了今日的荣光、明天的梦想。300期,意味着无数艰辛背后孕育的收获与欣慰,也意味着下一个300期的创新与辉煌。 一个阵地:举旗帜——弘扬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 《山西大同大学报》(以下简称校报)由中共山西大同大同委员会主办,创刊以来,始终坚持党报姓“党”原则,始终高举旗帜,服务大局,引领导向。校报人始终坚信,“政治方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灯塔,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,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。”用党的十七大、十八大、十九大精神,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凝聚共识,唱响主旋律,汇聚起追梦圆梦、实干兴校的正能量。这是校报办报的指导思想。 切实发挥党报喉舌作用。围绕学校党政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,比如党代会、教代会、工代会、年度工作会议、校党委(常委)会、校长办公会、党政联席会及政治学习、大讨论、节庆纪念、文化艺术、开学及毕业典礼等活动,宣传报道学校的政策、意志、主张、举措等,及时把党委和行政的决策、工作任务及工作中的难题等告诉师生员工。真实生动地展现学校的顶层设计、战略规划、各领域动态,反映党的方针、政策在学校各方面的贯彻情况,反映教学、科研工作以及师生员工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和知识。党代会确定的学校发展战略、建设“美丽同大、智慧同大、强力同大、和谐同大”的奋斗目标,教代会通过的《大同大学章程》及许多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方案,比如绩效工资改革、福利待遇提高等,都通过校报的解读深入人心。通过评论员文章、领导讲话、新年献词、学生论坛等,旗帜鲜明地表达学校的立场、观点、态度。在每年的“三八”“五四”“七一”“教师节”“国庆”期间集中刊发师生的相关作品,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及党史、国史、革命史教育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学校工作大局在哪里,校报的宣传就跟进到哪里, 发挥了党报权威,引领了舆论主流。 团结鼓劲突出正面宣传,注重先进典型报道。2006-2007年间,二版开设专栏,组织学生记者采访报道教学一线优秀教师,展示他们的成绩和风采。2009年学校开展“感动校园人物”评选,校报对评选出的典型师生代表进行跟踪采访报道。近年来,对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集中进行宣传,赵建国等人的事迹引起了广泛反响。此外,还对“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”“师德标兵”“优秀共产党员标兵”“模范教育工作者”“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等典型人物事迹进行深度报道,产生了激励引领的效应。大力宣传校内助人为乐、见义勇为、敬老行孝的好人好事,美术学院学生董少飞、机电学院学生辛荣达、党员干部李栓明的事迹经校报报道后一时传为美谈。学生记者们采写的这些紧接地气、冒着热气的新闻,充分发挥了提振人心、鼓舞士气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。 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巩固舆论阵地。开设专栏、举办征文、策划深度报道,是校报巩固传统阵地的有效方式和手段。“人物谱”“军训生活”“节能减排,有你有我”“迎评促建”“书记院长访谈录”“校园文化艺术节”“魅力教师·魅力课堂”“新年诗会”等专栏专版,每每成为师生的谈资热议。导向不等于刻板的说教,除了定期向广大家长、社会各界、部分校友邮赠报纸外,近年来,校报在传媒格局、传播形式、传受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形势中,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,打造了“一微一端一屏”(微信、新闻客户端、电子阅报屏),在中国校报网主页建立链接,将电子版校报上传至互联网,实现了纸质版、数字版、微信版校报同步推出。用师生受众便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提供阅读,及时发出声音,让师生间、校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为宽广牢固,让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渗透更为迅猛。 一个窗口:展形象——讲好同大故事,唱响同大声音 校报为对开四版,旬报,通栏大报头,从第12期开始换为著名学者、书法家、章太炎的弟子姚奠中的题字,第249期开始,又对报头设计作了调整,更为端庄大气。从2009年9月18日的总第71期起,新闻纸印刷改为铜版纸彩色印刷,高端精致,面貌焕然一新。四个版面各有定位和功能,一版为要闻版,二版为综合新闻版,三版为大学生活版,四版为文艺副刊版。校报成了同大向外界展示形象和风采的窗口。 要闻版,主要刊登学校重大动态和重大主题报道,形式上力求活泼,有消息、通讯、社论、图片新闻等。综合新闻版,主要发布学校各基层单位的动态消息,以及人物专访、通讯、特写等。大学生活版,展示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追求。十余年间,校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不少变化,信息量大幅增加,综合新闻版现在每期的用稿都在15条左右,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。深度报道,常常别出心裁,成为校报的一大亮点。每年都组织策划深度报道,强调写师生自己的故事,反映师生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,让读者在版面上看到所熟悉的人和事。 深度报道承担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做法、成就和经验鼓与呼,为师生拼搏奋进、勇于奉献的精神颂与和的任务。创刊号即用两个版面发表了反映学校筹建工作的长篇报道《永远的丰碑》,总结学校四年筹建历程的甘苦与感悟,展望新生的同大美好的未来。文中写道:“望着一幢幢现代化的雄伟建筑,每个同大人心中都涌现出无限的骄傲和自豪。一所崭新的、处处洋溢着现代化办学理念的综合性大学,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冉冉升起。”师生团结创业的坚韧、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社会认识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,看到了一座蓬勃而起的巍峨学府。第51期《山西大同大学新图书馆巡礼》第110期《喜看科研步步高》第184期《贴身内衣:校企合作“零距离”》第225期《扬文化之魂,筑精神家园》第291期《厅市共建:让梦想插上翅膀》第292期《把同大精神写在帮扶村的土地上》……一系列深度报道,全方位展现了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同大人坚韧不拔、奋进不止的勇气豪气。 近年来,校报每到年底都要汇编刊登学生年度获奖情况,评选“年度十大新闻”,总结留存学生的成果,记录保存学校的成绩、足迹。2014年“学校接受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”,2018年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2019年起正式招生,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”……无论何时翻开校报,这些消息依然振奋人心,起着鼓舞干劲、凝聚力量的作用。同时,更让外界了解了学校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,推动着学校改革发展事业蓬勃向前。 三版的“大学生活”,遵循“学生写,写学生”的原则,主要刊载学生的学习、生活及其所思所想。青年学生的生活在这里亮相,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。他们在这里讨论考研、就业的话题,探讨爱国、青春、理想、道德的主题,赞美同大,赞美祖国,歌颂文明的光芒,也抨击丑陋。他们在这里励志,在这里质疑。他们喊出为了远大理想奋斗、为民族复兴苦读的心声,也为建设和谐校园、和谐社会发出倡议。这是一个个属于青年学子的故事,也是一曲曲昂扬奋进的时代交响乐。广大学子渴望奋斗与成功、勇于追梦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形象跃然纸上。 对一些大型活动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影响。2015年7月,山西省第二十届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校召开,校报特地增加版面对赛会作了全面报道,全方位展示运动会全貌的同时提高了学校在省内的知名度。每年校报选送的新闻稿件都会在“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”评比中获奖。近年来,学校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上升,人民网校友影响力排名获全国第8位,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,这其中也有校报人努力的影子。 校报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,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同大故事由这里传扬,一种种深邃个性的声音从这里传出,在校内校外激起动人的涟漪。 一方苗圃:育新人——坚持立德树人、以文化人、以美育人 校报在立德树人,为培养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人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校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广大青年学生,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,思想活跃,接受力强又个性鲜明,但同时在心理、思想观念、政治素质上还不够成熟,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客观理智,也往往在遇到挫折时消极低沉。针对大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,校报在撰稿、选稿、用稿上注重对广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民主与法制教育,强调用简明、准确、生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、文字表达出来。一版将党的基本路线、方针、政策贯穿到新闻中,指明方向,提出问题,进行解释,以此来指导、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,规范他们的行为。二版曾就大学生就业等热点问题展开分析,提出“创业前一定要做好遇挫的准备,提前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化解危机的能力”。三版开设“我的职业规划”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专栏,围绕文明、青春、大学生活等话题开展讨论;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,举办“助学、筑梦、铸人”征文,开展“自尊、自爱、自强、自立”征文展读……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促进他们成长成才。 以文化人,以美育人,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受到文化浸润、感染、熏陶。无论是新闻作品,还是文学作品,校报都强调要追求高度、深度、温度。这在文艺副刊版上表现得更为明显。从2016年开始,副刊名称定为“恒山韵”,专门刊登师生及校友的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摄影、书法,突出文学性、艺术性、文化性,展现同大人的文学底蕴和文化情怀。这些作品不是消遣消闲的市井文章,也不是风花雪月的浅酙低唱,隐含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,发展文学方面的兴趣和特长,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。多年来,“恒山韵”吸引、团结了包括一些文学艺术社团社员在内的众多缪斯信徒,为他们提供了实验园地,一批文学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得到了锻炼和进步。 对学生记者的培养是校报重点工作之一。如今的校报记者团,是一支活跃在校园宣传战线的轻骑兵,积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山西区域联盟对接,成为山西高校传媒中坚力量。山西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以来,五次换届,校报记者团两次当选主席,三次当选副主席,两次成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执行主席单位,在山西省我校是独一家,在全国高校中也属寥寥。 校报编辑部和校报记者团是人才成长的摇篮,校报既有专职编辑也有兼职的学生编辑,他们都怀着满腔的热忱,耕耘在四开四版的文化沃土上。在这里,可以锻炼学生采写编评的能力,让学生有想法、有观点、能表达,成为编、采、写、排、校一身兼的多面手。一名曾任校报编辑的学生回忆说:“采访、写稿、编稿、润色文字、挑选图片、制作标题、设计版面和校对等工作,很辛苦,但也确实很锻炼人,那个时候乐此不疲!”历届学生编辑记者在走出校园后,大都成为报社、电视台、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骨干。曾任记者团团长、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的范鹏举,毕业后应聘到《中国青年报》社,事业风生水起。他仅是校报多年来培养出的众多佼佼者中的一个代表。 今天,300期拿在手中,打开来,如同打开同大的发展史、奋斗史,她讲述着一代代同大人沉甸甸的责任担当与梦想,展示着一代代同大人励志奋斗、成长成才的坚实脚印。 一路风雨一路歌,300期的艰辛与辉煌,凝聚着每一个同大校报人的智慧和汗水,也离不开学校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、支持和厚爱。 毋庸置疑,校报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,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,也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提升的地方,从提高稿件质量入手,增强校报的可读性,提高提高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,特别是进一步做好深度报道、热点聚焦等,是校报今后的努力方向。 改革创新天地广,奋发有为正当时。我们相信,深耕厚植,砥砺前行,校报将铸就新的荣光与梦想。

  • 部分校报

    摘要:部分校报 K

山西大同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1269次访问,全刊已有24569363次访问